刚入行,我们如何做好律师助理工作?
时间:2023-10-20 18:09:59
此先收到很多刚入行的法律新人的私信,很多问题归纳总结到一点,就是刚进律所,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不知道学些什么。19年8月初,笔者曾分享过一篇文章《进入律所实习,你该如何学习?》,感兴趣或者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今日笔者将结合自身过往经验,向刚入行的法律萌新们分享如何做好一名律师助理,具体内容主要包含宏观意识层(即职业态度)与微观操作层(即职业技能),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职业态度篇
为什么首先写职业态度,是因为笔者非常赞同“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只有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可能在微观操作层面做好每一件事情。作为刚入行的新手,笔者认为应当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认真负责
认真负责是做好每一份工作的应有之义,对于律师来说,更是如此。法律工作者的容错率是极低的,因而,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都需要认真认真再认真、谨慎谨慎再谨慎,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刚入行,一定要意识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寄送快递、扫描文书、协助拟定法律文书等),不仅仅代表你自己,更代表团队律师的专业形象与职业态度,最终由团队律师承担责任。”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向法律寄送文书,结果把寄送地址或承办法官的信息填写错误,后续法官来质问时,将直接影响法官对承办律师的评价,进而有可能导致客户降低对团队律师的评价。因而,我们在律所工作期间,一定要保持近乎苛责的认真负责态度。长期以往,我们不仅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也会逐步取得团队律师、客户以及法官的信任。
2、换位思考
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就拥有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己方目标。举个例子,诉讼案件向法庭提交证据材料时,我们就需要站在法官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证据形式会清晰地展现我方观点并节省法官的时间”。换位思考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所有证据完整编码;
(2)证明己方观点的证据高亮出来并做好页码标记;
(3)证据按照己方法律逻辑排列;
(4)准备一份清晰且简明扼要的证据目录。
再举个例子,团队律师交待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法律检索,此时我们站在团队律师的角度去思考“检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实操?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否存在替代方案?等等”。一名优秀的律师助理,绝不会拘泥被交待的问题本身,而会从具体问题出发,全面、深度思考相关事项,更好地协助团队律师解决问题。
3、积极主动
对于刚入行的萌新,对于很多工作,可能不太清楚如何着手,但团队律师可能会因种种原因(如团队律师手边要处理的工作较多、刚入行的新手因为经验欠缺无法胜任某些工作等)无法时刻关注到我们,此时我们就需要在团队律师空闲时多去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分担部分工作、请教某些工作的处理方法等,并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思考总结。只要你保持低调谦虚的态度,多数律师还是很愿意把部分工作交待给你处理,并告诉你一定的方法、解答你的疑惑。
4、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法律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刚入行,我们可能相对欠缺这种能力,但是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训练这种能力。具体怎么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真实案例出发,在进行法律检索以及案例检索时,多去思考某项法条背后的立法目的、类似案例法官的审判思维,并将对应的法律思维逐渐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从而内化于心。
5、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民事赔偿、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客户投诉等等)。只有时刻具有风险防范意识,才不致于使我们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保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律师身份,更好、更久地为客户服务。刚入行,对于我们拿不准或者心存疑惑的事项,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向团队律师请教、网络检索、向律所风控以及同事请教等)尽可能的去了解清楚,宁愿多花些时间、精力,也不可草率决定。风险防范意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包含某些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还包含我们做过的事宜是否留存过完整的证据、尽量不持有客户提供的证据原件等等。这种意识,要贯穿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期间,并内化成一种习惯。
二、职业技能篇
1、日常行政辅助性工作
刚入行,因为很多事项都不太清楚,被交待的多数工作是辅助性工作。虽然是辅助性工作,但是并不代表该项工作不重要,也不代表在该项工作中学不到东西。只要有心、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这种收获不仅仅是该具体事务经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做好每一件辅助性工作,会赢得带教律师以及客户的信任。信任感,是律师行业非常难得也是极高的给予的评价。小可爱从自身经验出发,主要分享以下几项行政性工作的注意事项:
①文书复印及扫描
该项工作,可能是律师助理最常见的工作内容之一,多为复印及扫描客户提供的材料,或者复印扫描公检法提供的材料。在复印或者扫描时,尤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遗漏、复印或扫描不全情形。客户当面提供的材料交由我们去扫描或复印,如果因为我们的粗心出现遗漏缺失,后续我们再向客户索要时就会给客户留下不认真、不尽责的印象,更有甚者,如果未及时发现缺失错漏,还会导致团队律师后续在阅看、诉讼时无法全面、准确分析案件,可能导致案件因此败诉等严重后果。
②文件命名
律师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文书工作,每天可能会接收、出具大量各种各样的文件,为了高效准确调取文件,就需要高效准确的文件命名方式。一般情况下,团队会有统一的文件命名方式,我们可以按照团队方式进行命名。如果团队没有统一的文件命名格式,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统一的命名格式。那么文件如何命名呢?文件命名遵循的原则,即命名可以清楚展示该份文件的重要信息,如文件类型、案件名称、日期等重要信息。
笔者分享自己关于文件名称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1)判决书、裁定书、裁决书:文件名称-案件简称-收到日期,举例“一审判决书-上海**公司与北京**公司合同纠纷案-2021.10.28收”;
(2)律师函:文件名称-致函对象-寄送日期,举例“律师函-致上海**公司-2021.10.28寄出”;
(3)合同修改:在原有文件名称基础上,增加“修改-修改日期”,举例“买卖合同-修改-2021.10.28”
③快递寄送
快递寄送分为快递选择与底单要求两项:(1)快递选择:一般情况下,除非对时间要求较高,快递优先选择法院认可的EMS快递;时间要求较高时,可以选择其他配送较快的快递;(2)底单要求:底单需要详细填写文件信息,尤其是文件名称,并注意留存好底单或拍照留存;对于律师函,如果有原始的EMS四联单,使用该四联单,注意将所有信息完整填入快递单上,底单注意留存好,同时在快递发出后三天,注意前往快递官网截图快递物流信息(部分快递官网对快递物流信息有留存时间限制,超过一定期限就无法查询)。
④发票开具
开票前,需与客户确认开票类型。对于自然人客户,仅可开具普通发票;对于企业客户,可以开具普通发票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需要客户提供公司名称以及税号,专用发票需要客户提供公司名称、注册地址、电话、开户行、账号、税号。如果存在代付,发票开具主体为法律服务合同签订主体,同时需要客户提供代付确认函。
⑤案件归档
部分律所,将案件归档作为一项必须工作。之所以如此要求,一方面是因为所有案件对应的法律服务合同签订主体为律所,即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为律所,律所要防范自身风险,留存好证据;另外一方面,律所可以对已归档的案件进行类案经验整理、总结、分享。案件归档可以参考法院的归档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以民事诉讼案件为例,证据目录-委托手续-双方当事人身份信息-原告起诉材料-被告答辩材料-法院材料(如法院受理材料、传票、庭审记录)-代理意见-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上诉材料—二审提交材料及法院材料—二审判决书或裁定书)从前到后整理清楚,做好证据目录,编码完成后注意彩色扫描,作为团队已办案件的档案库,后续如有需要,可以及时调取翻阅。
⑥电话沟通
对于律师来说,电话沟通系常见工作之一。电话沟通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我方的核心问题及后续衍生问题、询问次序、对于该问题我方的看法,先在心中操作演示一番,如此可以大幅度提高沟通效率。如果是向法院询问案件进展(如立案情况、开庭时间等),我们还需要注意电话沟通的时间点,一般情况下,在法院上班后的前半个小时电话接通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在沟通时主动表明自己的身份、案件信息以及沟通目的。
⑦案件记录
对于诉讼律师来说,案件记录非常重要,尤其是重要的案件时间节点,比如上诉期到何时截止(注意及时上诉)、法院裁定的保全期间到何时截止(注意及时续封)、法院开庭时间(注意及时出庭参加庭审)、诉讼费缴费期限(注意及时缴费)等,除前所述,需要记录的案件信息还包括案号、承办法官及联系方式、立案时间、举证期间、判决时间等。
⑧立案材料准备
2、诉讼案件研究性工作
诉讼案件研究性工作,主要包含法律检索、案例检索、诉讼方案的拟定、法律意见的出具等。该类工作相对考验律师(助理)的专业水平,对于刚入行的新手,可能还难以全面、深度思考整个案件,但在初期,可以有意识地参考借鉴团队律师过往拟写的法律文书,一点一滴地去“悟”为何团队律师要如此拟定、背后的法律逻辑是什么,尝试自己拟写相关法律文书,拟写完成、提交给团队律师后,及时询问是否有修改意见,团队律师修改之处仔细咂摸思考,长此以往,写得多且思考得多,你会发现越写越得心应手。
另外,对于每一项研究性工作,我们可以仔细思考做该项工作的目的以及读者的感受,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换位思考”。举个例子,笔者曾参与处理过一件关于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图片侵权),分析下来,本案的核心争议焦点为侵权赔偿数额大小,笔者通过案例检索,阅看了法院大量类似裁判文书,站在承办律师的立场上,考虑怎样的呈现形式会比较清晰明了,后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简单概括整理
3、顾问单位研究性工作
对于顾问单位,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审核合同、拟定协议、解答客户的法律咨询事项等。对于该事项,笔者曾分享过一篇《我如何将商业思维与法律思维结合起来?》。该篇文章中,笔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在审核交易合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具体业务的商业机构,以促成交易和降低风险为目的,出具贴合客户商业目的的法律审核意见。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实务人才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添加老师微信fdfk02
回复关键词 【资料】 领免费试听课+备考资料